感,以至心理上產生疏離感、陌生感時,就是在實際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家園,這不僅可能導致民族精神的危機,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機:一旦從養育自己的泥地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據,成為“無根的人”。

○說自省

我所有的言說,都不是為了批判別人,當然更不是用以維護某個既定的秩序,而只是要反省自己,擺脫內心的黑暗,是一種自我清理、清洗、清算與警示,以便有一天清醒、乾淨而坦然地去見“上帝”。

○說生命的高峰體驗

“單純與明淨”正是這幾十年來一直夢寐以求的學術境界,人生境界!儘管我在與先生(指王瑤先生)相處十多年間,這樣的狀態僅見過這一次,但就是這瞬間印象卻幾乎照亮了我此後的學術與人生道路:無論處在怎樣的外在與內在的困境之中,只要一步入學術的幽林,就安靜、平息下來,進入生命的沉潛狀態。如我在《與魯迅相遇》的“後記”裡所說:這“不是對現實痛苦的迴避,而是使這痛苦更加刻骨銘心,並超越一己的痛苦,思考國家、民族、人類的大問題,感受人生的大悲歡,生命因此得到了昇華與自贖”。在這樣的生命的高峰體驗中,自我心靈就達到了單純與明淨。

○說獨特的生命體驗

在融入了大自然之後,精神家園的內涵也就更為豐厚。在那一個早晨,(我)獨自坐在屋前的平臺上讀書,突然發現,更準確地說感受到了寂靜:“它無聲,卻並非停滯,在無聲中有生命的流動:樹葉在微風中伸展,花蕊在吸取陽光,草叢間飛蟲在蠕動,更有人的思想的跳躍和飛翔。這就構成了一種寂靜之美”,而我的生命又進入了從容、沉潛的狀態:這或許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非常之美的。

○說重建精神家園

重新認識你腳下的土地,重建你的精神家園。對理想主義也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提倡一種低調的、理性的理想主義。首先是堅持理想主義,同時又理性地估計與正視理想主義實現的有限性,這背後其實是包含了魯迅先生所提倡的韌性精神的,就是認準一個目標,就不計效果地、不問收穫地、持續地、一點一點地做下去。既清醒於個人作為的侷限,又相信歷史合力的作用,也就是魯迅說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說理想

我們需要的理想,是自發的,是我們內在生命所要求的,獨立自主選擇的真正的信仰、信念。我們需要的理想同時是開放的,而不是獨尊獨斷的,它堅守自己的信仰,又尊重別人的信仰,貫注著“思想、信仰自由”的精神。

六 唐曉渡:信念會給一個人帶來方向(1)

題記:唐曉渡老師是當代著名文學家,多年推動中國詩歌的關展,支援中國詩詞的復興。作為詩人,唐曉渡老師異常關注人的精神生活與信仰生活。王少農於1995年受教於唐曉渡老師,有幸成為門下弟子。唐老師對詩歌、對精神世界、對信仰的追求與認識,深刻地影響了一代詩人。唐曉渡老師的詩學,是王少農“透過詩歌認識信仰”這一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2009年11月20日,唐曉渡老師回答了王少農提出的問題。

王少農:老師,什麼是詩人的信仰?詩人信仰什麼?

唐曉渡: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信仰,包括以詩本身為信仰。很難設想一無信仰的詩人。好像是惠特曼認為,對詩人來說,信仰泛神論最為恰當,我贊同他的觀點。

○說信念

信念會給一個人帶來方向,至少它要求一個方向。

○說精神自治

我所謂的“精神自治”主要還不是指與既定秩序的緊張關係,而是指一種內在的、獨立不依的精神立場,一種基於批判和自我批判所形成的對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