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單在我們學校惹是生非,而且你在鄉下時就不循規蹈矩!” “等著吧,你馬上就會大禍臨頭!” 這些官吏們的集約式“轟炸”。好像轟出一條時空隧道,既揭示了葉挺的過去,又預示了葉挺的現在。 葉挺過去不叫葉挺,葉挺的家的確也在鄉下。他在考進惠州府立蠶業學校前,以至到了蠶業學校後也確實有過不少被封建專制的衛道者們視為“大逆不道”的“劣跡”。 葉挺出生在距惠州二十多公里的惠陽縣淡水鎮周田村。周田村是坐落在波浪般起伏而開闊的丘陵地帶之中的一個秀麗的山村。村莊四周,溪流縱橫,稻禾層疊,鋪金繡翠,鳥雀啁啾,鵝舞魚翔;村莊內,一戶戶莊戶人家自成院落。綠陰匝地,炊煙裊裊,瓜藤攀牆,雞鳴犬吠,一派田園風光,一副農家畫圖。 葉挺家居住的宅院名叫“會水樓”。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源於門前有兩條從山間淙淙流瀉下來的小溪匯合後又歡聲笑語地奔向淡水河。不過,“會水”倒是實際,但“樓”卻不過是幾間普普通通的房子而已,其所以冠之“樓”稱,或許是一種企盼和希寄吧。 周田村的葉氏是“客家人”,不過,其老祖宗是自春秋戰國還是在唐末及南宋由中原地區南下大遷徙至此已無據可考。“客家人”勤勞、節儉又注重文化教育。他們把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南方,在物華天寶的南疆繁衍生息,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然而,鴉片戰爭之後,腐敗的清王朝對外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對國內黎民百姓層層盤剝,周田村又是在離香港不遠的“弱肉強食”之地,無疑屢遭浩劫,往日的豐饒之地變得一貧如洗,村民們啼飢號寒,紛紛出洋求生。葉挺於1896年9月10日,呱呱墜地在這個災難深重的歲月裡。 葉挺的父親叫葉錫三。幼年讀過私塾,並學過一些中醫藥理。他尤其愛好天文地理,又勤於鑽研種植技術,加之天資聰睿,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青年時代因家境不濟遠涉重洋到馬來亞謀生,在種植園做工,後因不甘清貧又回到鄉里。他先是揮鍬舞鎬開闢了二十多畝果園,栽種荔枝、李子、桃子、龍眼、沙梨以及橄欖等四季水果,由於他精通果樹護理,又善品種改良,他種植的水果遠近馳名,還暢銷東南亞市場。當葉錫三的果園進入正常豐收階段時,他又依靠祖傳的醫術和自己掌握的中醫藥理,把先父留下的一間“錫宗堂”中醫藥鋪重新修繕後又開始營業,加之謹記“救困扶危,樂善好施,利人利己,其後必昌”的家訓,對窮苦鄉親“開方施藥不收分文”,頗受鄉里百姓的信賴。葉錫三又種果園又開藥鋪,家境要比一般莊戶人家富足些。 葉挺是葉錫三第二房妻子吳氏生的第二個兒子。葉錫三的第一房妻子姓黃,生有四男三女,不幸兩年之內死了五個孩子,只剩下長女葉英和長子葉嫌。心地善良的黃氏怕葉家人丁凋零,苦心勸說葉錫三娶了廣東東莞的吳氏。年方十八的吳氏過門後,一年後生了兒子葉詔(又名秩平),到第六年生了兒子葉洵,字“希夷”(即葉挺),以後又相繼生了兩個女兒(九女葉珠和十一女葉香)和一個兒子(十子為謀又名輔平)。所以,葉挺在葉錫三的兒女中排行第八,弟妹們稱他為八哥。 葉挺生性好勝鬥勇,遇事總愛問個究竟。他五歲就幫助父親嫁接果樹,插秧、種菜也跟著學,他還喜歡到山坡上去放牛。他每次放牛不是與同齡孩子們鑽進灌木叢捉迷藏,就是用竹竿棍棒做刀槍,衝呀殺呀地劈殺個天昏地暗,每次都直到他打敗別的孩子為止。人們說聰明的孩子好奇心強,而長大有作為的人小時候一定是個調皮的孩子。葉挺對什麼事都好奇,對好奇的事情都想試一試。他六歲那年在放牛時揀到一顆子彈,別的孩子嚇得直喊,要他趕快丟掉,不然會炸死人的。葉挺非但不扔,反而拿回家偷偷扔進正在燒火做飯的灶膛裡,看被火一燒能不能爆炸。結果“嘣”地一聲,做飯鍋被炸了個大洞。葉挺為此捱了葉錫三一頓拳腳。 在葉家的子女中屬葉挺捱打最多,在葉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