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1562……1633)所寫《農政全書》,表達了“人力定能勝天”的思想。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一些應用化學的原理作了分析。地理學家、著有《徐霞客遊記》的徐宏祖,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區溶蝕地貌考察的第一個人。然而十六世紀以後,我們在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知識方面,逐漸落後於西方,並且差距越來越大。縱觀歐美18世紀產生以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運用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19世紀70年代,又出現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20世紀40年代以來又興起新的技術革命,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如20世紀初提出相對論,20年代出現量子力學,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學等。在具體技術上,1942年出現第一臺原子能反應堆,1946年出現電子計算機,1947年出現半導體電晶體,1957年人造地球衛星上天,1959年出現積體電路,1960年鐳射問世,等等。據一位科學家估計,直到“剛解放的時候,我們與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是200年” 。我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感到在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方面甚至不止200年。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兒童時代,曾發生過一次月蝕,人們稱這是天狗吃月亮,於是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立刻動員起來,使勁的敲打鍋碗盆勺,以嚇退天狗,援救月亮。此時距離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執行論》已整整400年!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滯後,必然影響它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普及方面的難度,從而造成“知識貶值”的現象。

近些年,不少人士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知識落後的原因,從多方面做了探討,尤其是從知識發展自身的角度進行的反思,讀了頗有啟發。

著名科學家周光召認為:“中國古代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對商人不

太重視,沒有開拓市場,因而沒有推動科學發展的市場動力;中國古

代沒有研究自然科學的專門機構,科學知識不能積累和系統化,不能

上升為理論;古代中國人還自視清高,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最高的水

準,不願意吸收外來先進的科技和文化;中國古代大多數知識分子不

善於做定量的數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也不從事有控制的實驗和

對自然界有系統的觀測,所以對自然界的理解常常是一種猜測,缺少

科學根據” 。

《自然科學概要》一書,從知識本身發展規律方面作了進一步分

析:“到了二十世紀,科學實驗的作用更加明顯,自然科學上的許多

知識和理論的提出和發現,往往不是直接來自生產,而是來自科學實

驗。如相對論的提出,量子力學的建立,基本粒子物理的產生,都建

立在實驗基礎上,直接由科學實驗所決定。當然,現代自然科學與生

產實踐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的,許多新的科學理論,只有運用於生

產,接受生產實踐檢驗,才能發現問題,透過科學實驗,加以完善和

發展” 。

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缺少推演法。他說:

“中國傳統文化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追求一個‘理’,用什麼方

法來追求這個‘理’呢?這個方法就是歸納法,即把許多分處的一些

現象,或一些狀態,歸納成一個最終的‘理’。這是一個精簡化、抽

象化、符號化的過程。……而近代科學跟傳統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分

別,是還有另外一個方法,這第二個方式是推演,是用邏輯的方法來

中國近代知識發展的多舛命運(3)

推演,……推演的方法需要邏輯,這是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