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焦點,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目前的日常生活,還會對下一代的健康造成更深遠的傷害。發展同樣給水資源帶來了壓力,在一個極速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並由此將整個國家編織在一起的時代,想要制訂成熟周全的規劃幾乎不大現實。歷史證明,快速增長的後果並不容易掌控。儘管人們知道壓力和負擔均屬正常並在預料之中,但要真正做到可持續性發展並非易事。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自身發展的調整期,一個學習應對“新常態”的時期。持續的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又不能像過去那樣快速。這同時也是一箇中國學會如何處理與東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邦近鄰之間緊張關係的時期,並且還要學會如何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最恰當的角色。中國正在放開眼光,以求更好地適應世界轉型變化的節奏。

所以,我在這本書的寫作時便已將中國讀者考慮在內。書中展示了今日中國的鉅變如何在過去的歷史中找到影子,各國權力的興衰起落、世界各地的黎明與黃昏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規律,一個國家的資產泡沫和突發經濟衰退如何能夠給幾千英里以外的其他國家與地區帶來影響。它論證了歷史上諸如西安、洛陽、北京、巴格達、大馬士革、伊斯法罕、阿姆斯特丹、倫敦、巴黎等城市的經濟繁榮和寬容政策如何帶動藝術、科技及學術的發展。它闡釋了資源競爭和影響力競爭如何會導致軍事衝突,其影響不僅限於當事地區,而且會波及整個世界。它還指出,世界旋轉的軸心正在轉移——移回到那個讓它旋轉千年的初始之地,絲綢之路。

讀者還將看到,全球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早在20多個世紀之前,我們的祖先就曾盡力收集各國的資訊,並派遣出各種特使和代表,探索哪裡是世界上最佳的市場,探索如何抵達沙漠、山脈另一端的國度和城鎮。無論探索後寫就的報告成書於哪個年代,它們都是試圖給羅馬和巴格達、洛陽和北京、吉特拉和高知、福斯塔特和非斯、基輔和莫斯科、倫敦和塞維爾的統治者們提供資訊和智慧,都帶回了其他民族生活和勞作的相關景象,彙報了貿易交流的情況,告知人們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可能收穫的利益。

兩千多年以前,人們今日所熟知的“絲綢之路”貿易網路就已經存在,它將中國太平洋沿岸和非洲及歐洲的大西洋海岸聯絡在了一起,使波斯灣和印度洋之間的貨物流通成為可能,同樣還有穿越亞洲之脊的、連線城鎮和綠洲的陸上通道。

所以當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宣佈“一帶一路”的創想之時,他是在重新喚起人們對於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經熟悉的繁榮回憶。他的有關促進貿易發展、投資海陸通道並與各國建立合作交流關係的想法,都是基於一種常識——即今日縱橫交錯於亞洲,將中國與歐洲、裡海、高加索山脈、波斯灣和東南亞各個角落連線在一起的新交通幹線,追隨的正是當年那些帶著貨物和信仰四處奔波的旅行者和聖賢者的足跡。

當然,區別在於速度——我們的旅行速度、大宗貿易的成交速度,以及我們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速度。從很多方面來看,高速的開放都將呈現出新的可能和新的機遇。不過在開放的同時,日趨密切的相互聯絡也向人們提出了挑戰——特別是涉及到如何更好地應對地緣政治的變化,以及國家在規範公民行為或涉及到其他國家的安全和繁榮之時所應扮演的角色。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問題是目前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各國都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大家榮辱與共:一個地方的經濟減速會對地球另一個地方產生直接的、有時甚至是巨大的影響;社會動亂和體制失敗所造成的損失極少能限制在國界之內,它們會四處蔓延,威脅到鄰國的政府運作、經濟與安全。未雨綢繆,等待轉機,才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比大多數國家都更能未雨綢繆,更願意去了解其遠邦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