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還是不如晉國,還要等待時機。秦之得益,不在這一代,而在後世。即使秦穆公本人看不到這一點,這也是事實。
第七章一代雄主貪便宜吃了個大虧(1)
晉文公滿腹雄才大略,19年未得施展,一旦坐上君位,就顯出了他的超級天才。
即位當年,也可以說是上天照顧吧,他奇峰突起,做了一件漂亮事。這一年秋,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想奪權,帶著狄人攻擊周襄王。周襄王頂不住,出奔於鄭國。
第二年,周襄王實在忍受不了委屈,派人到秦晉兩國,通報了禍亂情況,向秦晉求助。晉文公當仁不讓,出兵護送周襄王回國,秦國也同意出兵協助。兩大強國之兵如泰山壓頂,輕鬆地就宰了王子帶,平息了叛亂,把周襄王請回來復位。
這一次,晉文公舉的是“尊王攘夷”大旗,佔住了道義制高點,不僅得到周襄王的土地賞賜,在中原的威望也驟然提高,諸侯不得不服。
後世曹操的謀士荀彧嘆道:“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這說的就是要按政治潛規則辦事。做下屬的,一定要捧“一把手”的場,只要捧好了,就能順風順水。
此後,僅僅過了四年時間,晉文公的勵精圖治就有了大效果。秦穆公二十八年這年,晉文公率軍與楚軍展開了一場大戰。
這時候的楚國,仍是晉文公昔日的恩人楚成王在執政,但為了大國崛起,晉文公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楚國勢力在擴張,晉國不能坐視不理,兩國為了各自的同盟國終於撕破了臉皮。
兩軍開戰之初,晉軍弱,楚軍強,但是晉國方面的戰略正確,在外交上又爭取到了秦、齊兩國的加盟,形成三強對一強。
楚成王是大智慧之人,一看不好,便不想打了。但是楚軍的主帥子玉,驕傲自負,堅決要打。當年就是他,曾經勸楚成王殺了重耳以免後患的。
子玉瞧不起晉文公這個當年的破落戶,可是,晉文公早已今非昔比,要給楚國一個永遠的國恥了。
在決戰中,晉文公見楚軍逼近,勢不可擋,便藉口要履行當年對楚成王做的許諾,“退避三舍”,其實是避開了楚軍的鋒芒,後撤到預定的戰場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與秦軍、齊軍會合。
決戰當天,晉軍一部以虎皮蒙在馬上,連衝帶嚇唬,首先擊潰了楚軍陣營中最弱的陳、蔡同盟軍,導致楚軍大潰。好在楚軍主力還算保全,撤退至連谷(今河南西華境內)。主將子玉被迫自殺,一世英名全報銷了。
這場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極為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恐怕連美國西點軍校如今都要學習。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隆重朝見周襄王,專門給周襄王修了一座行宮。在此,晉國會盟諸侯,向周襄王獻上楚國戰俘,成為盟主。後來周襄王又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一躍而成為“春秋五霸”裡的第二位霸主。
晉文公的成功,簡直像在變政治戲法,看得秦穆公眼花繚亂。晉國的兩次主要軍事行動,秦國都派兵給予協助,但卻是處於配角地位。
秦穆公此時的微妙心理與戰略打算,不好推測。能夠確定的是,由於與晉修好,向東發展是不可能了,秦國擴張唯一的出路是向西、向南。
就在這個時候,晉文公給他送來了一個機會。
秦穆公三十年,晉文公派特使到秦國,邀請秦國一起出兵伐鄭。晉文公這次的戰略意圖與出師名義,極具“春秋無義戰”的特色,實質上是為擴張、為本國利益,對外卻要說得義正詞嚴。
晉文公在做流亡公子的時候,途經鄭國,鄭文公當時覺得對落魄公子投資的意義不大,因此拒絕接納。晉文公現在是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