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一死,合縱勢力江河日下,再也組織不起像樣的抗秦聯盟了。

張儀大大鬆了一口氣。

就在張儀回秦後,秦惠文王稱王的第十二年,秦國又開始打楚國的主意了。楚國是鄰近大國,又與其他五國不和,處於孤立狀態,正好下手。

於是,張儀故伎重演,又跑到楚國去當相國了。

這是張儀一生中玩得最成功的一次謀略。後代不斷有人說,張儀是史上最大的詐騙犯,而受害者就是那個可憐的楚懷王。這樣看問題當然也可以。

不過,提到楚懷王,大家心裡就會有一點數了。他是楚國史上最貪婪、最昏庸的一個主兒,把忠心耿耿的屈原氣得跳了江。這樣的受害者,不同情他也罷。

再者說,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軍事較量,並不是契約交易,而是鬥智鬥勇,不存在誠信無欺原則,只存在利益為本原則。他方“兵不厭詐”,你方就要洞若觀火,光埋怨人家不誠實有什麼用?

說起來,“張儀相楚”有一個較大的戰略背景,事情牽連到齊國。齊國離秦國雖遠,但時不時地就要跟秦國搗一搗亂,很是討厭。在合縱連橫的大戲中,齊國曾幫助楚國攻秦,奪取了秦國的曲沃。

秦吃了這一暗算,當然要復仇。可是齊、楚一貫友好,強強聯合,動哪一個,另一個都要幫忙。秦惠文王為此愁得腦瓜子疼,他對張儀說:“吾欲伐齊,然齊、楚兩國正眉來眼去,關係好得不得了。您為寡人考慮一下,該怎麼辦?”

張儀說:“請大王為臣準備車馬和財貨,臣請試之。”

徵得秦王同意,張儀就南下去見楚王了,他對楚懷王說:“敝邑之王(指秦王)最敬重的人,莫過於大王了;我這做臣子的,也最希望能給大王您做臣子了;敝邑之王最痛恨的君主,莫過於齊王,而我張儀最不願侍奉的君主,也莫過於齊王。現齊之罪惡,對秦王來說是最重的,所以秦才打算發兵徵齊,無奈您這個大國跟齊有友好盟約,以致秦王沒法侍奉您,我張儀也做不成大王您的臣子。然而大王若能閉關絕齊,我就能勸說秦王獻給楚國商、於之地,方圓共有六百里啊!如此,齊(失了楚這個盟友)必實力衰弱;齊弱,則必聽從大王的驅使。大王您要是這麼幹,北可削弱齊,西可對秦施恩,又白得了商、於之地,算是您賺的吧。如此一計,而三利都來呀!”

這可以說是史上最成功的一篇直銷廣告詞。楚懷王聽了大悅,當場就拍板成交。然後又將他跟張儀做的這個交易公佈於朝廷,對大臣們說:“我沒費事,就得了秦國的商、於之田,方圓六百里啊!”

群臣多為馬屁精,全都祝賀“領導英明啊”,唯有那個被張儀排擠到楚國來的陳軫,最後一個出列,獨獨不賀。

楚王知道這位客卿常有獨立見解,但還是挺納悶,問道:“我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是大智慧哩!諸位士大夫都祝賀,您老先生獨不賀,為何?”

第十三章最後的榮光屬於張儀(3)

陳軫對奏道:“臣的見解,這麼做,商、於之地您根本拿不到,而且禍患必至,所以臣不敢妄賀。”

楚王很好奇,趕忙問:“道理何在?”

陳軫說:“秦之所以這麼看重大王您,是因為您有齊這麼一個盟友。現在地還沒得到,就先和齊絕了交,楚不就孤立了嗎?秦又怎能看重一個孤國?假如讓秦先出地,我們後絕齊,料想秦必不能同意。我們若先絕齊,然後去討要這塊地,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大王您必後悔。這麼做,西生秦患,北絕齊交,齊、秦兩國的兵就要來犯了!”

楚懷王貪小便宜,又自以為聰明,正沉浸在英明領導的自我感覺中,哪裡忍得了這一盆兜頭涼水,不禁發了火:“我這事已策劃好了!您就捂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