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得能留名青史,而秦武王這位憤青,就因為身份是君王,所以輕輕鬆鬆地就留下了不少的逸聞。

他還在少年時,就語出驚人,有一次問他的老師:“九鼎有多重?”

這就是所謂的“問鼎”。

九鼎,是周王室的鎮國之寶,九個三隻腳的大銅鍋,長期存放在太廟裡。傳說早先禹分九州,給每一州鑄了一鼎,故有九鼎。這些器物,是社稷的象徵——擁有九鼎者,即擁有天下。

問鼎,無疑是對社稷有野心。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問鼎”,是楚莊王乾的,他問周王室的王孫滿:“九鼎有多大、有多重?”這自是不懷好意,但那時周王室還有一點餘威,所以王孫滿不軟不硬地給了他一個釘子:“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第十四章所謂的“問鼎”(2)

秦武王這孩子,初生牛犢不怕虎,偏要問鼎。師傅們正不知如何作答,他又問了一句:“我能舉起否?”

師傅們更是吃驚,秦武王(那時叫太子蕩)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是小夥子萬沒想到,這個不聽邪的念頭,到最後要用性命來兌現。

秦武王的性格,史載是“有力”、“好戲”,上臺後的作為也有這兩個特色。他身邊常有幾個侏儒,給他說笑話開心,他還重用了任鄙、烏獲、孟說等幾個大力士,讓他們天天在宮中比武。從他上臺起,秦國的宮中就充滿了歡聲笑語。

每天朝會一散,秦武王就忙不迭地脫去朝服,走到殿前,跟武士們一塊兒練武。

不過,如果他僅僅就這麼點本事,也不可能留下“問鼎”的美名,他剛一上臺,就宣佈:要坐著車,駛到韓國的三川之地,去“一窺周室”,然後死而無憾!

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這是他的一個大戰略。

要“一窺周室”,就要帶兵到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去,這意味著秦國的疆土要大大向東擴張。

要實現這個夢想,靠侏儒和大力士那可絕對不行,要靠張儀才行。可是張儀走了,怎麼辦?不怕,張儀的位置有人頂,那就是樗裡疾和甘茂。

這是秦武王任命的左、右二相。

這兩個人,非同小可。

樗裡疾是秦惠文王的異母弟,是武王的叔叔,其人滑稽多智,秦人都叫他“智囊”。甘茂,是下蔡人,精通百家之說,曾輔佐秦惠文王滅掉蜀國。

武王時代有這兩個前朝老臣來輔佐,不愁沒有好戲看了!

韓國的三川之地就是宜陽。這地方到現在也還叫宜陽,屬河南管轄,是陝西通河南的重要通道。此地兩側重巒疊嶂,中間一線直通洛陽,就在洛陽以西40公里的地方。

這樣一說,我們就不難明白:它的地理位置,在秦國來看是何等重要。宜陽是韓國的西部重鎮,如果不拿下宜陽,秦軍就無法開出函谷關,也就談不上東窺中原。而要想拿下宜陽,就非得來一場空前的惡戰不可。

再看新上臺的秦武王,說起來是個王,年歲不過就相當於如今的大一學生,這毛孩子能行嗎?

別擔心,秦自獻公以下的君主,沒有一個是窩囊廢。我們來看秦武王的部署。他先效仿父親使用張儀的招兒,把“笑星”樗裡疾派到韓國去做相國,在嘻嘻哈哈中完成了臥底的使命。然後派甘茂出使魏國,連哄帶嚇,勸說魏國聯秦攻韓。

這樣裡應外合、兩面夾擊,不要他韓國的老命才怪。

甘茂是個絕頂聰明的主兒,一到魏國就說服了魏王,爾後又動了腦筋,叫副使向壽先一步回國。

甘茂叮囑向壽:回去後,跟大王轉達我的話,就說魏王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攻韓之事,我的意思還是算了。

向壽不解其意,直眨巴眼睛。甘茂就說:“你只須照轉,不要多問。將來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