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功勞全歸你!”
秦武王聽了彙報,立馬猜到其中有文章,就自備車駕,趕到息壤之地(今湖北荊州一帶),迎接遲一步回來的甘茂,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
甘茂也是一位忠於秦國事業的客卿,他不可能半途退縮,之所以跟秦武王賣這樣一個關子,實在是商鞅、張儀的前車不遠,他要留個心眼兒。
他的想法就是:“我羈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
在他看來,宜陽豈能不打?是一定要打下的,而且還要把打下宜陽作為自己在秦國安度晚年的護身符;所以,他預備拿打宜陽這件事來“釣”秦武王。
甘茂見到秦武王,就極言宜陽必打,接著又話鋒一轉,強調宜陽雖是韓國的一個縣,但糧足城堅,抵得上一個郡,打宜陽路遠關險,何其難也……
武王一聽就明白了,打住他的話頭說:“取宜陽,進而一窺周室,乃寡人之一生之宏願,所需兵馬多少、財物多少,卿直言便是!”
甘茂心裡有了底,但還是放心不下君主的多變,於是給秦武王講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母投梭”的故事。說的是,當年,賢者曾參居住在費地,當地有一個與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於是有人去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那時犯殺人罪,家屬是要受株連的,所以鄉鄰好心跑來通知。曾參的母親卻紋絲不動,繼續在織布機上織布。老太太想的是:“我兒子是什麼樣的人,我還不知道嗎?他怎會殺人?”
不一會兒,又來了一個人,氣喘吁吁地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還是鎮定自若地織布——胡扯些什麼!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心急火燎地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這回是真的了,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神色一變,立即扔下手中的織布梭子,翻牆而逃,躲了起來。
第十四章所謂的“問鼎”(3)
曾參是知名度非常高的賢人,曾參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又十分了解,可是,只不過聽了三個人的傳言,就相信曾參真的殺人了,這不是很可怕嗎?
甘茂講完這個故事,對秦武王說:“臣下我遠沒有曾參那樣的賢名,大王您對我的信任,也不可能像曾參的母親信任自己的兒子一樣。攻宜陽一旦出現挫折,起而誹謗臣的人,大概不止三個,大王會不會也丟棄梭子呢?宜陽城堅,臣無所懼,唯大王棄梭為臣所懼!”
這一番話,聽得秦武王一懍,甘茂又接著講。
第二件事,說的是“張儀無功”的事。張儀為秦國立了大功——西吞巴蜀,北收西河,南取上庸,哪一件事不烙著張儀先生的印記?可是,滿天下人都認為,這是先王(秦惠文王)的賢能,沒人想到什麼張儀先生。
秦武王聽了,腰板又是一直,觸動顯然不小。
甘茂又說出第三件事,是一則魏國的典故,叫做“文侯燒信”。
當年魏文侯派名將樂羊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國給滅了。
樂羊班師回國之時,不免沾沾自喜,自以為立了大功。卻不想,魏文侯見到他,就拿出整整一筐告狀信給他看,一看,全是狀告樂羊的。
樂羊明白了君主的意思,嚇得拜伏於地,連聲說:“此非臣之功也,是國君之力也!”
秦武王還想再聽,但是——沒了。
他完全聽明白了,神情激動地對甘茂說:“卿請放心攻韓,寡人願與卿盟誓!”
一個君主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基本也就保險了。於是君臣倆歃血為盟,將誓書藏於息壤——即使是在人心不古的戰國時代,人們對誓言還是很鄭重的,沒有多少人敢耍賴。
甘茂這才放了心,受命率五萬大軍,從函谷關東進,沿洛水而下,直撲宜陽。
智者就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