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成此墳的天子氣象。如若不信,還有一個檢驗處。此墳底下有一道流泉,匯於明堂,此為龍泉。《詩》曰‘相彼陰陽,觀其流泉’,建都重流泉,築墓亦重此。你們可在周圍五丈處掘下去試試看。”
袁克定吩咐族人在墳邊挖掘。當掘到一人深的時候,果見一股泉水冒出來。族人驚異,忙揭開墓罩,原來此墓葬的正是袁世凱的生母劉氏。
當袁克定把此事原原本本察報父親時,正在做皇帝夢的袁世凱驚訝不已。他要兒子親自陪著這位異人檢視皇城。
此刻,袁克定正在仔細地聽郭垣的議論。
“中國的王氣由塞外分兩支入中土。一支發自東北長白山,蜿蜒西行,由山海關進入內地,結穴北京,於是有遼、金、元、明、清八百年皇運。一支發自祁連山,蜿蜒東行,由嘉峪關進入內地,結穴秦中,於是有長安六百多年皇運。餘氣向南,凝聚在洛陽,成東周、東漢、北朝之皇運。現在長安王氣已絕盡,北京王氣已疲沓,中國王者立都最好在洛陽。若在洛陽建都,當有三百年天下,然目前不合適。北京王氣尚餘,可先在北京登基,再遷都至洛陽。目前宜在洛陽建立陪都,況且五嶽以居中之嵩山最為貴重。袁家起自高山之東南,正宜在嵩山之西北建都為宜。”
袁克定心想:在洛陽建陪都,工程浩大,目前無力舉辦,好在北京尚有正氣,先登基再說,至於建陪都一事,且留待子孫去辦吧!遂點頭說:“郭先生說的是,不過眼下北京要辦的事是哪些呢?”
郭垣答:“眼下最要緊辦的就是我們所站的這座正陽門。”
“正陽門建築得牢牢實實,看不出有哪些需要改造的。”袁克定疑惑地看著這位神仙似的異人。
“大公子有所不知,這正陽門,關係著北京的氣運最為緊要。”
“哦!”袁克定的全部精神都被這句話給吸引過去了。
“中國城府之氣運,關鍵在城門。城門建築得宜,則氣聚、氣暢、氣旺;若建築失宜,則氣散、氣滯、氣衰。北京作為皇城,城門更顯重要。我遍勘內外各門,關係皇家氣運者,首在正陽門。”郭垣面色嚴肅地說,“正陽門非國喪不能開,開則洩氣。”
“為何國喪開時又不洩氣呢?”袁克定對氣數之學一竅不通,但又很有興趣,想借弄清這個疑問來入門。
“人死之時,都有一團黑氣籠罩全身,凡人此氣薄,帝后死後此氣要比凡人濃厚十倍百倍。若在平時,正陽門開啟,則皇氣外洩。國喪時,帝后梓宮運出正陽門,其黑氣濃厚,如同一團大棉絮似的將門洞堵住。梓宮一出門,立即封門,皇氣不會外洩。”
‘哦!”郭垣解釋得很有道理,袁克定明白了。他還想就“氣”這一點再請教。“郭先生,請問這種氣隨處都有嗎?”
“是的,大公子說得對,隨處都有。”郭垣認真地給他解釋,“山有山氣,地有地氣,人有人氣。比如說,前面的一座山包,其中有無珍寶,腳下踩著的這塊地,適宜建何類房屋,眼前站著的一個人,他的吉凶禍福如何,都能從氣上辨明,但這種氣通常人都看不見。”
袁克定被他說得動了心,問:“要怎樣才能看得見呢?”
“這就難了。”郭垣凝視著袁克定。袁大公子覺得他的兩眼中射出的是不可測試的目光。“簡單地說,一靠稟賦,二靠師傳,三靠修煉,四靠學問,五靠閱歷。”
“要這麼多的條件!”袁克定脫口而出。
“是的,正因為如此,故能成大事者極少極少。就像我,也只是在過了四十五歲後才漸漸地看得明白,斷得準確。大公子要是有興趣,我今後慢慢對您說。”
這門學問絕對深得不得了,當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袁克定想想也是,便說:“好,言歸正傳吧,請你繼續說正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