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理唐紹儀與總統袁世凱出現分歧。袁世凱本來同意王任直督。後來想到王是靠近同盟會的軍人,讓他來掌直隸兵權不放心,遂改任他為南方軍宣慰使。
宣慰使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職。對於革命黨要人,袁世凱既要籠絡,又不願給實權,便設了諸如宣慰使、籌邊使、屯墾使、經略使等官職相送。章太炎也得了個東北籌邊使的職務。他是個學者革命家,不懂袁世凱的權術,把這個職務很當一回事,抱著宏大的計劃去東北籌邊。誰知東三省官場根本就不買他的賬。他要召見的人都不來見他,氣得他大喊大叫:“本使是政府大員。他們不肯來見本使,就是目無本使;目無本使,就是目無政府。”一時傳為新官場上的笑話。
唐紹儀見袁世凱出爾反爾,不免發了幾句牢騷,兩個老朋友之間鬧得很不偷快。袁透出風來,除非唐辭職,否則總統與內閣難以協調辦事。唐紹儀深知袁之為人,便不得不辭去了總理的職務。從三月底任職到六月中旬辭職,唐紹儀只做了不到三個月的總理。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內閣總理任職時期竟是如此之短促,國人大為驚訝。
接任的是陸徵祥。陸當上總理後提出六個閣員的補充名單交參議院審查。各位參議老爺見陸演說時提不出任何政見,又說什麼補充閣員好比開出一個新選單的話,便斷定他是一個庸才。他所提出的六個閣員候選人全部被否定。這個外交家總理嚇得住進醫院,死也不肯再出來了。還是袁世凱有辦法。他指使北洋袍澤們發通電,寫匿名信,打電話,散傳單,使出各種手段來威脅議員們。這些文人出身的議員老爺們文的不怕,就怕武的,經軍人這麼一鬧騰便嚇慌了。第二次提出的六名閣員統統予以透過。國人於此看出,所謂民主,其實是假的,左右中國政壇的真正力量還是槍桿子。
這期間又穿插一個黎元洪借刀殺人的政治陰謀血案。
當年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從床底下拉出來,原是顫顫抖抖地當上首義總頭領的。卻不料洪福齊天,武昌起義成功了,短短一年多時間裡,他就先後做了兩任臨時副總統。黎元洪對人謙和,不擺架子,大家對他印象都很好。到了醞釀正式大總統時,他又公佈一個電報,說自己決不做大總統。大總統一職,袁世凱、孫中山、黃興做都可以,又將他們三人與自己一一作了比較:“沉機默運,智勇深沉,洪不如袁項城;明測事機,襟懷恬曠,洪不如孫中山;堅苦卓絕,一意孤行,洪不如黃善化。”
這封電報傳頌海內外,都說黎元洪謙退無野心。其實黎也並不是一個謙誠君子,革命元勳的桂冠戴在頭上,他自知有愧。當他眼看著那些真正的元勳們在他的面前恃功而驕的時候,他便有一種巨大的壓迫感。給他這種壓力最大的要數張振武。
二十九歲的原武昌共進會頭領、現武昌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張振武一向看不起黎元洪,常常當眾藐視他。黎懷恨在心,想出了一個計策。黎叫張去北京,說是中央政府有要職委任。當張興沖沖地帶著幾個人進京的時候,黎又給袁世凱一個密電,說張在武昌煽惑軍隊,請袁在北京逮捕張就地正法。袁對革命黨頭領本是一百個不放心,黎的電報正中下懷。
張進京後,袁命北洋軍高階將領輪流設宴招待張,又親自在六國飯店大宴在京革命首領,張振武也被邀請出席。不料次日一清早軍警部便逮捕了張振武一干人馬。當天審訊,當天判決,當天便執行槍斃。速度之快,匪夷所思。黎正在慶幸袁為他不露聲色地除去對頭時,袁卻公開宣佈,此舉系按黎之密電辦事,將黎置於萬分尷尬之中。
過不了多久,北京又鬧得熱熱火火起來。原來是聞名中外的三個大人物:孫中山、黃興、梁啟超相繼入京。
梁啟超半個月前才從日本回國。兩年前,還是載灃當國的時候,楊度給載灃上了一折,說方今籌備憲政之時,應當啟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