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見,你們說是為什麼?”
蔡京和王黼對望一眼,兩人眼中都閃過一絲恐慌,他們心裡明白了,恐怕是官家自己想退位南逃。
“不行!”王黼咬牙切齒道:“我們絕不能讓官家做出糊塗的決定,關鍵時刻,社稷一定要穩定才行。”
蔡京卻意外地沉默了,他和太子關係還不錯,而王黼因範黨案已和太子勢同水火,甚至公開表示支援鄆王上位,蔡京忽然意識到,或許這是自己剷除政敵的絕好機會。
就在這時,一名宦官跑出來高聲道:“陛下有旨,宣太常少卿李綱覲見!”
“微臣遵旨!”
李綱站出來,跟著宦官走進了養心殿,王黼捏緊了拳頭,氣得胸膛起伏,蔡京卻慢慢眯起了眼睛。
。。。。。。。。。。
“微臣李綱參見陛下!”李綱在龍榻前深深行一禮。
趙佶半晌道:“愛卿的《御戎五策》,朕已經看了,確實很有見地,只是朕對第五策有點不解,李愛卿能不能給朕解釋一下,為什麼讓朕退位也算作禦敵之策?”
李綱跪在地上叩首道:“女真敵猖獗如此,非傳以位號不足以招徠天下豪傑,東宮恭儉之德聞於天下,以守社稷可也!”
“難道監國不行嗎?”
李綱知道事已至此,他寧可一死也要直言,他咬緊牙關道:“陛下,昔日安祿山以亂,肅宗靈武之事,不建號不足以復邦,而建號之議卻不出於明皇,後世惜之,陛下智慧仁恕,當急流勇退,以攏天下之心。”
李綱這個典故用得非常大膽,安祿山之亂時,天子李隆基逃亡巴蜀,太子被留下抗擊亂賊,這個時候李隆基就應該主動退位了,李隆基卻戀棧不退,結果太子在靈武自行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只得被迫承認太子登基。
這就是李綱在暗示趙佶,如果趙佶不肯退位,很可能會重演李隆基被迫承認那一幕,那還不如做個姿態主動退位,以博得後世名聲。
趙佶猛地坐起身,狠狠盯著李綱,“你竟敢欺君辱朕!”
李綱砰砰磕頭泣道:“臣忠心於陛下,天地可鑑,臣是為陛下著想,若陛下不信,臣願以死明志!”
“哼!你若死了,朕的耳邊就清靜了。”
李綱聞言跳起身,猛地向旁邊柱子撞去,正好承旨學士唐儷就站在一旁,他反應迅速,及時推了李綱一把,李綱身體一歪,額頭擦著柱子而過,頓時血流不止,當場暈了過去。
趙佶原本只是一句氣話,沒想到李綱真的撞柱了,令他一陣心煩意亂,擺擺手道:“抬他下去,速讓太醫調治!”
李綱被幾個宦官抬出了養心殿,一名宦官急聲道:“快去請太醫!”
眾人見李綱滿臉是血,心中更加驚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這時,王黼再也忍不住,奔上殿大喊:“陛下,微臣有話進獻!”
片刻,一名宦官出來道:“官家宣蔡相公和王相公覲見!”
第六百九十一章 戀棧難去
從王黼的切身利益而言,他絕不能容許太子登基,這麼多年,他一直是推動鄆王取代太子的主力,範黨案更是對太子趙桓的精準打擊,甚至幾乎要成功,此時天子竟然要退位,王黼頓時感到大廈將傾。
王黼伏在地上,聲淚俱下泣道:“金兵之禍非陛下之過也,宋金聯盟得到滿朝文武支援,聯金滅遼更是微臣一力推之,若以此問罪,臣罪該萬死,與陛下何干?”
趙佶嘆了口氣,“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麼意義?是朕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天下臣民,朕會承擔應有的責任。”
“陛下,三軍臨陣換帥乃是兵家大忌,國之亦然,現在社稷危急,陛下當穩住大局,君臣一心,其利斷金,只要君臣齊心合力,共同抗擊胡虜,一定能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