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快樂是追求來的。這個觀念你一定要改,否則你就很難修行了。

這基本觀念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記住!快樂是你自己的自性功德顯現出來,是顯現出來的,不是求來的。是因為你修佈施去熏習你的自性清淨心,然後你這個佈施的善業去啟動你內心的佈施的功德,而顯現出來讓你受用。這因緣法是這樣解釋的,跟你追不追求沒關係。

所以,“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就把你那種攀緣的心識消滅了,同時把你耳根所累積的那些垃圾的聲塵也脫離了,所以內調心識、外脫聲塵。所以這個地方“入流亡所”,關鍵在入流,就是透過顯真來破妄。

我們再往下看。“入流亡所”是一個基本概念,那再深入的時候,“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隨著我們觀照力的增長,“所入”的真如法性不斷地深入,深入以後你又產生一種寂靜的力量,就是把那個攀緣心給消滅了,或者說調伏了。那麼,所入的真如法性的力量加強以後,消滅了攀緣心以後,他會出現兩種情況: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耳根的聲塵就是動相跟靜相,動相就是有聲音,靜相是沒有聲音。欸,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耳根的功能,因為你聽得到沒有聲音。所以有聲跟沒有聲這兩種相狀,你在寂靜的心中清楚分明,關鍵是“不生”,不生取著。了了分明、不生取著,這個是很重要的中道實相,就是在不壞六根的功能情況之下去消滅攀緣心。

我們以前修行就是錯認訊息,要麼就是著有,要麼就跟聲聞人一樣,就是受到痛苦就偏空。所以我們以前修行就是走極端,要麼就一路地追求有相的因緣,搞得自己六根都是垃圾;要麼就火大了,就把六根給關起來,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聽,跑到深山去了。這個都是不可能產生清淨六根的。你這種人跟佛道都沒有關係的,完全沒有關係,你這樣子充其量到辟支佛。

六根的功能,我再講一次,沒有錯。錯在你內心的攀緣心,你把攀緣心改變就好。所以它整個核心思想在於——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當然它的所緣境是耳根。

我們也可以舉一個例子,舉眼根的例子。你看那個百丈禪師。百丈禪師出家以後,他去親近馬祖道一禪師。他有一天跟他師父兩個人就在山林中經行,突然間就有一群野鴨子在他們兩個前面飛過去了。馬祖道一禪師就故意問他,說前面是什麼東西?百丈禪師回答,是一群野鴨子。到哪裡去了?百丈禪師說,從前面飛過去了。這個馬祖道一是開悟的人,他馬上抓這個機會來考驗他的中道觀慧。他說,真的飛過去了嗎?百丈禪師說,真的飛過去了。這個時候馬祖道一禪師就捏了一下百丈禪師的鼻子,把他捏痛。在痛的當下,他當下開悟了。

這什麼意思啊?他的眼根看到了野鴨子,這眼根面對色塵,我們一般人就是兩個極端:要麼就執著,哦,這個影像就留下來,到了晚上還回憶說,我早上看到這個野鴨子,這個野鴨子顏色可漂亮了,就著相。好,你就壞眼根,你在生命當中產生一種錯誤的記憶,就留下你未來起煩惱造業的根本。你要麼就是完全把影像給關閉。那麼馬祖道一禪師為什麼把他鼻子捏痛呢?就是保持覺照。就是當你的影像過去以後,你不要壞你的明瞭性。這樣懂嗎?就是你在離相的時候,不能破壞你的心性。

這一點禪宗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以前我們的老和尚,達公,他常說,我們的心是靈靈覺覺的,你可不能把它修成一灘死水。就是說,你在調伏煩惱的時候,你是轉變它,你不能把心性的這種明瞭功能給破壞了。

所以諸位!到底你有可能是走上中道的《法華經》的實相,還是你未來可能要先走上曲折的三乘的空性,再回小向大,關鍵就在這裡!就是,馬祖道一禪師捏了百丈禪師那一個鼻子是關鍵,就是你還知不知道痛